目录

加入书架

第五 概述5

工作室:闪灭发布作者:闪灭发布时间:2021-09-18

 
---封建社会

 
在中国,封建原来的意思是分封,周人以弱胜强取代殷商,以家族战胜国家,其中有太多的偶然,历史常常就是偶然中的必然。

周获胜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周人在周王和周公的带领下实施了一系列大胆的、史无前例的改革,不仅稳定了周的统治,更引领了中国文化的走向,中华民族的轮廓从此形成。

怪不得孔子死心塌地的要从周,那以后,不同种族的人的思想都统一在同一个文化之下。

因为商末的统治太不得人心,周顺应民意,于是周太得人心,周人成功的把自己的统治描绘成了天意。

从那时起,中国人就知道了统治必须要顺天意,至少要有这个说法才行。

后来的历代统治者也都这么干,总要想办法证明自己代表天意。

那时,人们像中了邪一样服周天子,周天子被大家公认为享有天下,为了感谢大家为开国作出的贡献,周天子把某块地分给亲戚或有功人员,就叫分封。

被分封的人,他就是那块地的主人,那块地就成了他以及他的子孙的家,他只要大方向听中央的,其他嘛,他就想怎么就怎么。

他可以在自己地盘上收税,他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节假日或许会拿一些礼物向中央进贡,儿子可以继承这块地,这块地相当于他自己的国家,称为诸侯国。

中国在周朝早期就已经建立起了分封制度,奠定了后来春秋时期的版图布局。

分封制似乎有一个好处,就是一下子多出了好多诸侯国,国家之间必然有竞争,而且是在同一个领导下竞争,想来是好事。

但这竞争后来失控了,竞争的确使一些诸侯国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更快发展,这些国家变得越来越强。

但同时最高领导周天子的领导力越来越弱,最终导致周天子的权力等于没有。

秦国夺取天下建立了秦朝,此后的中国都不再玩诸侯国了,这是有深刻的历史教训的。

周是以文化统一了天下,从秦朝开始,统一中国的不仅是文化,还有集权,这些思想以国家的形式融入中国人的遗传基因中,统一的思想对中国人是一个比天意还重要的公理,不需要证明,牢不可破。

不过,以后还是有个别人不信,比如刘邦,又试了试,虽然玩得其实很不像,但也仍然给他们的子孙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几乎把自家的天下玩丢。

欧洲也搞分封,和中国的分封在意思上有些类似,只是被分封的人数很多,但单次分封的土地面积并不大,有时真的是一亩三分地。

 
在中国,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历史学名词一直受到质疑,这个名词是在民国时期,从不同语言翻译成汉语时就已定型,细究起来,好像是有不妥之处。

不过,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中国人已经广泛接受和使用了这个历史学名词。

并且已经融入到中国的语言文化中,不是还常常有中国人被扣上了封建思想或封建意识的帽子么,这种语言习惯改不了的了。

这个好像也没有多大关系,在物理学上,磁感应强度的叫法本身并不妥,然事出有因,大家都认可这种叫法,对物理学研究也没什么影响,所以我们就继续使用封建社会这个词吧,如果哪天要改,有关部门会另行通知的。

关于封建社会的时间段,对中国,一般是将春秋结束到民国开始作为封建社会时期,按照我们前面的叙述,这个时期则可以被界定在公元前594年到公元1911年,共计2505年。

这个准确的数字多少有些搞笑,对一个社会形态的界定哪有这么准确呀。

进入封建社会后,围绕土地的租赁活动如火如荼的展开,不过,即使现在,仍然存在围绕土地的租赁活动如火如荼的展开,为什么现在不叫封建社会呢?这里我们来假设有一个大户人家的老爷,我们来考察这位老爷在不同社会所思考的对自己及家庭生存有关的最重大问题是什么。

 
在奴隶社会,他想的是土地和奴隶。

在封建社会,他想的是土地。

在资本主义社会,他想的是钱。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他已经是人民的一员了,不过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沿用着一些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所以说,他现在仍然想着钱。

共产主义的时候,他早已不知道什么是钱了,他在想什么呢?在封建社会时期,土地比钱更重要,因为那时经济活动的方式比较单一,交通也没有现在发达,所以,并不是现在所认为的有钱就可以买到一切。

那时的商人再有钱,社会地位也不高,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重农轻商是必然的。

中国古代“士农工商”中,商人排在最后一位,因为士的家里或祖上都是有土地的,并且可能还有一定权势,农是大量种地的人,工和商都被认为不需要土地,但是工者乃制造生活必须品的人,对社会是有贡献的。

商人嘛,相当于快递员,货物晚几天到也不是啥大不了的事,天也塌不下来。

那时,住在城市里的大户人家,也在郊外是有土地的,做大了的商人也会购大量土地,那时,拥有土地才是地位的象征。

这种思想广泛流行,特别是在国家管理层也这么认为的时候,那就是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土地的分配情况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但土地私有始终是主题,政府早已经认可了土地的私有制,政府只管收税,并不怎么关心谁拥有这块地的产权。

但是不能认为政府就不管这土地了,封建社会的人早就知道土地就是一切的道理,直到现在也是这个理。

在中国,土地私有制中的这个私字只体现在个人对这块土地的使用权,中国历史的任何时期,归根到底,土地都是归政府所有。

中国文化就是这么规定的,所以历届中国政府都这么干,如果有中国人拿着一份合同说:这块地是我的。

如果说他对,他可能说对了,如果说他错,他绝对说错了。

 
进入封建社会,当年的奴隶主现在已经降格为地主,虽然经历了多少代人,但改变不了剥削阶级这个称号。

因为他们以前对土地和奴隶均具有所有权,现在只能管土地了,所以叫地主。

此时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大大小小的地主向自由民出租土地,自由民可以从土地中获得一部分收成。

同时因为地主有点资金,除了对外租土地,还向自由民放高利贷,当然,这是后来的事,租土地还不在行的时候,休想学会放贷,商人们还没玩转,土老财就更是想都没想过。

自由民的确是自由的,因为他可以选择不合作,既不承租土地,也不借贷,也存在一些地主用一定的强制性手段向自由民出租土地,但比起奴隶社会,总的来说那已经人性多了。

那个时代,自由民要么有点技能,要么就得种地,而有技能的人总是少数,也只能糊口而已,大多数人最直接的生存办法就是种地了。

从鲁国开始就没了公田,只剩下私田,这些田经过买卖或别的方法,在大大小小的地主手中转来转去,种地的人还是那些人,那些人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称呼:农民。

农民是历史的绝对主角,但史书更喜欢记录剥削主角的人。

封建社会有大大小小的地主,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与此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分散在相当数量的农民手里,平均到每一户农民,面积是很少的,士农工商中的农就是指农民,他们不仅是种地的人,同时社会也在乎他们手里的土地。

对供养整个社会,农民是有大贡献的,但比起和权势沾了边的士,即使在中国这个农耕社会,农民也只能排名老二了。

 
封建社会的经济形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的农家经济为主,称为小农经济。

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自己生产,比如自己种粮食、自己种蔬菜、自己织布、自己编竹篮、自己盖房子等等,好像一家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小农经济不仅指农民家,也指地主家,只是地主找人替自己种地而已,小农经济最重要的因素是这户人家要有自己的土地。

没有土地的人只能帮别人种地,也就是到处打工,可能连个家都没有,这再次说明了土地在封建社会时期的重要性。

小农经济模式下可以不与外界交流或不需要外界的支持就能生存,当然肯定不是绝对的,因为任何一个家庭都不可能生产所有用品,小农经济的重要特征在于对外界的依存度极低。

小农经济必然伴随多种经营,或者说是多种产品的生产,不过这些产品并不一定全都参与经济活动。

如果外界有需求,编个篮子、筐子换点钱物,那是小农经济的副业,现在中国一些农民家里仍然少量的养猪、养鸡等,农闲时还可以做几把腾椅卖几个钱,这些都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小农经济是土地私有化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时期政府的必然选择,因为小农经济对政府来说是最稳定且管理成本最低的经济模式。

这也正是当年县大老爷的身边没有几个政府工作人员的原因,县大老爷主要有三件事,判案、收粮税、发布政府通告,其他很多事都交小农经济包办了。

 
为什么说小农经济最稳定,因为家庭的稳定性保证了这种模式的稳定性,种自家的地,工作时总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热情,不用麻烦政府,特别在工作目的是为了生存而顾不上更好的生活时。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包产到户,其实就是激发出了每户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中国的关键时刻是小农经济模式再次挽救了中国。

中国整个的封建社会时期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模式下的。

小农经济意识早已深深融入到中国文化中,“男耕女织”、“知足常乐”、“年年有余”……这些语言就是从小农意识留下来的。

现在很多中国人喜欢把钱存起来,并不搞投资,这就是小农经济意识的表现,注意,这里并不强调这是好还是不好,这里要强调的是一种意识的深刻影响。

中国人的小农意识处处可见,比如,有些人不爱惜公共物品,但对自己家里的物品却相当爱惜,这些都有小农意识的影子。

小农意识还使中国人养成了什么都要自己有的思维模式,哪怕是打肿脸充胖子也要说有。

当年,面对马戈尔尼使团带来的西方科技产品,乾隆帝说这些我们都有,可惜在我们什么都有之前我们的自信就露馅了。

不过在当今,我们真的什么都有了,这同样要感谢小农意识,没有这个意识,中国就不能真正的独立,就不能真正的什么都有。

现在,什么都有的说法是中国人特有的攀比和虚荣心理,不要总是打击这种心理,这是很优雅的状态。

在我的家乡,还有一种令我印象非常深的小农意识现象。

人们在相应的生活圈子里都是和蔼可亲的,但他们同陌生人常一言不和就要吵架,这也是小农意识的反映,始终有圈子概念,对圈子外始终报有一种防御心态,不是恶意,我个人倒是很欣赏这种的直率。

有人把重庆的这种文化称为码头文化,重庆靠两条江,江河航运发达,又是山城,上下货物都是爬坡上坎,这种地理特征使得推推车不好使,这样,重庆有大量以搬运为生的人存在,称为“挑夫”、“棒棒”。

他们都有着直率、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久而久之,这成了重庆人性格中的文化特点,一些外地人老认为重庆人整天都在吵架,其实,他们是在说话,只是声音大了点。

人人都有小农意识,即使现在最高端的所谓海归级经济界人士也或多或少有小农意识,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意识中的小圈子概念挥之不去,大家始终向着能保障这个小圈子内的规则正常运行的方向去努力,再次强调,这里没有谈论好与不好。

 
西方人喜欢以公元1500年作界线,之前一千年叫中世纪,其中,中世纪的后约五百年是封建社会,1500年后那就是近代了,慢慢就进入资本主义。

其实,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其时间段也是不清晰的,这些都是西方人自己的划分,在此不作异议,不过我还是习惯认为奴隶社会后就是封建社会。

为了简单一点,我把欧洲的整个中世纪算作封建社会,这里顺便说一下,本书所涉及的西方历史,个人习惯更多的是指地理上的南欧和西欧,有时直接称欧洲,这些地区都靠海,海是欧洲文化的重要支撑。

现代意义的西方世界和西方国家是指那些具有西方文化的发达国家,最典型的是美国,在谈西方文化史的时候,欧洲和西方常常是分不清楚或者不分的。

 
中世纪的欧洲经济主要以庄园经济为主,一个大庄园就像一个中国古代的缩小版诸侯国,自己管理自己,什么都是庄园自己产,能自给自足。

这种以庄园为平台展开的经济形式也称为自然经济,强调的就是自给自足,与小农经济非常类似。

小农经济强调的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然经济强调的是以城堡、城镇为单位,其实差不多,自然经济可以当作是更大规模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可以认为是更小规模的自然经济。

在理解上可以不加区分,中国人就用小农经济,西方人就用自然经济,这样就都好理解了。

名词本身不是我们的重点,重点在于意识,欧洲的庄园主权力很大,庄园内的生产、税收、军事等都归庄园主领导,欧洲的庄园主和中国的大地主都拥有大量的土地,但在中国,地主是要服从政府管理的,是要向政府纳税的,自己有点看家护院的武装,也敌不过政府的军事力量。

欧洲的庄园主,那是动不动就可以和国王比高下的,各庄园之间常常互通有无,也常常小打小闹,国王在夹缝中生活,庄园内的农民只需服从庄园主就行了,人们的思想总是被限制在一个小范围内。

相比之下,中国的每一户农民所交赋税都可以称为国家税收,也就是说中国人心中总是有国家、天下的概念,这一点,东西方区别极大。

那时,欧洲的很多农民也要统一交一种税,什一税,这是教会让交的,上交一块地产出的十分之一,这一比例在东西方有着高度默契,中国古代收税也喜欢十取一。

那时,欧洲人因为一出生就皈依了教会,所以在神面前,大家都没说什么就交给教会了,显然,这需要在教会的影响力到达的地方才可能有这种税。

总之,那时的欧洲国家基本没有一种相对来说统一而稳定的税收。

欧洲之所以没有形成大规模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究其原因,可能主要还是欧洲一直没有统一而强有力的政府,于是贵族、强人崛起,以山大王的形式发展出自治领地,就是后来的城堡、庄园,谈与经济有关的话题时,更多的是指庄园。

庄园经济对稳定欧洲社会、减少战争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那时,中西方在经济形式上都很相似,最终都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其实是托起了人类的历史,现在,小农经济当然是不适合当今的经济发展了,但不是一下子就全改的。

现在的偏远山区的很多农户,实际上还在搞小农经济,山区小农经济的总体优势,明显盖过小农经济效率低下的劣势。

如今,小农经济模式下的生活是人们的回忆,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

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地球村,各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中国必须保留小农经济这一招,不知道锄头为何物的人一定会受他人摆布。

中国必须保证在外界不合作的情况下,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自给自足,这才是大国,才能是大国,才能是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的企业家一定要明确一个问题,养活企业靠国内市场,国外市场是用来过更好的日子。

这是小农思想的变种和发展,是我们的强项。

不要被冒险家们的一系列缺乏远见的成功所迷惑。

 
在封建社会时期,货币的使用在中国和欧洲都已经很平常了,总的来说,货币以铜为主,兼少量银和更少量的黄金。

在中国,黄金更是基本不参与日常的交易活动,最主要的原因是量少。

欧洲的黄金使用比中国频繁,并不是欧洲的黄金比中国多,是因为欧洲人出外去抢了太多的黄金。

中国最先出现纸币,但最先搞的一般命不好,很快就废止了,可能还是相应的文化没到,多数人不习惯、不接受新事物。

在中国,货币的生产基本由政府包办,汉武帝以前,中国是有私人铸币的,其实仍然是在政府认可的前提下。

从有铸币以来,中国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私人铸币,所以中国能做到在大多数时间里,无论是名义上的私人铸币还是国家铸币,都能保证那些金属货币的成色基本一致。

在古代,铸币是件麻烦事,在技术上和成本上有很大付出,首先得有一个矿山,然后开一家冶炼厂,每一枚币都要消耗金属,挖完一座矿,这个铸币厂就废了,所以不是想象中的人人都可以干这造钱的差事。

有了纸币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纸来得容易,面额可以随便标,所以现在各国造钱必须由政府垄断,这个在后面经济学部分再谈。

古时的欧洲,生产货币的人可多了,在没有政府监管的情况下铸币,结果,欧洲的货币在一个时期内成色越来越差,含量越来越低,人们不愿意用同样的货物去换成色低的货币,最终社会就乱套了。

从中世纪开始,欧洲的经济似乎就是建立在抢的基础上,欧洲文明有太多见不得人的历史,后面还会提到很多。

不管怎样,在封建社会,货币无论成色如何,其地位还是得到了巩固,才使得封建社会的发展比奴隶社会更快。

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会使得货币的作用更加突出,为进入资本主义打下了基础,当然,最终货币会消失,那是后话。

 
在封建社会时期,东西方经济学都在缓慢发展,这个时期主要是有意无意间的进行各种经济学试验,封建社会早中期的经济学,中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春秋管子时期的齐国,按教条理论,这应该属奴隶社会,不过我横看竖看都还是把管子时期当封建社会看,对现在的经济界人士来说,管子对齐国的国家经济干预方式和效果真的很精彩,特别是,这些经济调控是有意识进行的。

罗马时期的经济学试验,虽然非常重要,但很多都是在无意间进行或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为后人所总结。

注意,伟大的管子不是中国文化所推崇的人物,要是他生在西方,一定会作为经济学祖师爷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里,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所在。

封建社会的经济形式看上去还是那么的单调,但只要有城市,且城市在不断的扩大,封建社会就一定会尝试现代社会的各种经济模式和金融手段。

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在经济方面进行了各种实践和总结,获得了大量相关的经验,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结论。

现代社会的很多经济调控方法都是那时开始萌芽,再经过后来的资本主义早期的强化而成。

 
封建社会时期,法律方面是在进步发展的,是在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发展着。

总的来说,封建社会的法律没有现在的法律这样重要,那时的法律,在条款上就不那么严谨,一些地区还有一些土霸王条款,严格的说,这根本就不是法律。

那时,法律常常是可有可无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经济运作方式不是哪个政府想改就改的时候,法律的重要性必将凸显,这时离资本主义不远了,或者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早期,这时法律才真正迎来春天,没有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法律。

关于经济和法律的事,我们后面再说。



 

 


添加表情
全部评论
全部0条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