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加入书架

第四 概述4

工作室:闪灭发布作者:闪灭发布时间:2021-09-17

 
---奴隶社会
 
开始可能是首领亲自管理多余的物资,当时的人们弱得无条件服从首领,首领无意间的随便使用这批物资就将慢慢导致其想永远享受这种待遇,那时人们把这当正常了,因为在动物世界,首领就一直有特权。
 
首领的存在,再加上生产能力发展到一个人的劳动产出能养活不止一个人的时候,接下来一定会产生奴隶现象,奴隶就是那些什么都没有,特别是没有自由,被迫给人干活的人。
 
但早期的所谓奴隶,其实可以认为是某群人中除首领外的其他所有人,那些所谓的奴隶,就如同前面说的母狮一样,把供养雄狮当正常了。
 
后来把战俘用来强迫干活,这是要采取防范措施的,与自己人不一样,这就出现在了真正意义上的奴隶。
  
 
再后来整乱了,不是战俘也可以是奴隶,因为享受的人,这里就直接称为奴隶主了,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首领们,他们已经习惯了有奴隶,在没有战俘的日子里,对自己人也参考管奴隶的标准管理了。
 
这时,首先是女人成了奴隶,从奴字的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
 
在那个凭体力的年代,这是必然的,随着国家的出现,奴隶现象得到了规范化和规模化,才会真正产生大量的奴隶养活少量奴隶主的社会特征,这是生产能力发展惹的祸,同时也是社会的进步。
 
生产能力这个词,中国人一看就明白,生产力这个词的含义是超出生产能力这个词的,但理解上不会出大问题,生产力这个词的解释,我读中学的时候是想了老久的,我老想将生产和力联系起来,还真是有些难度的。
 
当然,习惯之后,不说生产力还不习惯了。
 
所以,建议大家在本书之外还是使用生产力这个词,后面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还要用这个词,本书是为了说明某些观点而标新立异,不一定可取。
 
  
每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过程中都有人剥削人的现象,那时的人根本没有压 迫和被压 迫的概念,只要当上了奴隶,就打心眼里服管自己的人,打心眼里瞧不起自己。
 
对奴隶主的认可就像狗认主人一样成为必然,甚至类似老鼠在猫面前呆板的反应。
 
同时个人的力量也不足以对抗奴隶主及其手下,奴隶之间的打斗是常有的,但要推 翻一个制度需要大量的人共同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当时的人并没有足够的语言和文字能力来宣传、鼓动、煽动更多的人投入反压 迫运动。
 
奴隶社会的剥削与压 迫现象就这么自然而然的产生、发展着,政府的这帮人玩着玩着就还玩起了老子死了儿子上的世袭制,说明这时的人已经对权力和家庭有了更高、更深刻的认识。
 
这也是一种进步,历史就是这么一步步发展来的,发展的步伐可能有几分血腥。
  
 
那时的奴隶,自由度比后来的奴隶要高,因为那时的奴隶主也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整有效的管理奴隶的办法,在世袭制现象产生后,奴隶的地位是更加下降了,因为人们的等级观念比以前更严重了。
 
这时,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人口也更多了,奴隶制现象也更规范了,其实是奴隶主管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严了。
 
如果奴隶数量再增加,这也意味着奴隶主的管理成本也在增加,之后就必将导致奴隶主不再管一些奴隶,这些奴隶就只能自谋出路。
 
这时,一部分奴隶就加入到了自由民的行列,那时,有些人生下来就是自由民了,并且自由民的数量慢慢的会大于奴隶数量。
 
再后来,奴隶主又会为奴隶数量不够而小小的伤点脑筋,之所以是小小的伤点脑筋,而不是大伤脑筋,是因为当时人们已经有等级观念,自由民倒是多,但他们并不愿意首先选择当奴隶。
 
当然一些自由民自己送上门当奴隶,就像今天大家主动找工作一样,因为做奴隶有吃的,就这么简单。
 
当时获得奴隶的方法,除了战俘,还有就是奴隶生奴隶,不过这种方法,奴隶主等不了。
 
其他主要就两个办法,要么费劲的招几个自由民,要么和别的奴隶主进行交换。
 
不管是用物换还是用钱换,总得付出点代价才能获得奴隶,这似乎又是一种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自由民和奴隶,可以回山里种地或打猎,这样也就可以不被剥削了。
 
人呀,一旦形成了某种思维模式,就基本改不过来,夏天很热,在街上,除某些症状的人外,大家宁愿热也不脱光。
 
那时候,城市及周边的地土都被大大小小的奴隶主占完了,再远的地方,虽然奴隶主管不了,但愿意去那里种地的人也不多。
 
  
其实,每一个时期,各阶层的成分都是复杂的,奴隶中也有过得好一些的,比如管奴隶的奴隶,自由民中也有类似奴隶的人。
 
我们这里说的奴隶一般是指最苦那部分奴隶,奴隶和自由民的心是相通的,关键时刻,他们是站在一起的,因为自由民虽然在理论是不受剥削的,但实际上生活的艰苦常常堪比奴隶,社会总是在不停的剥削着他们。
 
奴隶和自由民都属于被压 迫阶级,所谓阶级,对国家而言,是指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人组成的群体,换一个角度看就是指不同的利益群体。
 
群体强调的是大量的人,几个人组成的人群还没资格称呼阶级。
 
奴隶主是压 迫阶级,奴隶属于被压 迫的那个阶级,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
 
但多数奴隶也不是一定要戴着绳子、链子干活,那时的人们都把奴隶现象当正常了,一些奴隶主甚至将奴隶当作家庭成员了。
 
少数奴隶主杀奴隶的情况只被当作是个别事件,少量奴隶的暴动,也只是忍不下这个奴隶主,并不是要推 翻奴隶制度。
 
所以,在奴隶社会早期,这些矛盾都是个案,并没有上升到阶级矛盾,被压 迫和反压 迫的概念是要慢慢建立起来的,具有奴隶社会特征的时间比任何一个朝代的时间都长。
 
可见人类社会早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化是极其缓慢的,这段时期在多数情况下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是在可控范围内的。
 
原始社会的战斗受伤人员能得一定的关照,不仅从动物中已经能看到这种现象,在人类思想发展中对人的关心一直就是极重要的,奴隶社会时期已经比原始社会进步多了,对人的关心总体应该是在发展而不是倒退。
 
一般来说,大多数奴隶主也不大可能随便杀死自己的奴隶,毕竟奴隶也是财产。
 
奴隶主应该也会多少优待一下生病和受伤的奴隶,奴隶主一定从中感受到了好处,某些人性化的做法原始社会就有,也一直沿用并发展,这些做法有些成为社会道德的雏形,为不久后的思想家们进行总结。
 
  
奴隶社会已经有货币了,但货币的流通量并不大,因为货币主要掌握在奴隶主和少量自由民手里,同时以物易物还大量存在。
 
这时,自由民中的一些手艺人,有的书上称他们为手工业者,他们基本不种地了,是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换粮食,同时,由于这些人流动性较大,他们更愿意用货币进行交换,毕竟带钱比带大包的物品要方便得多。
 
在这里我们直接把货币和钱划等号了,后面会讨论与此相关的经济类问题。
 
这样,手艺人就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手艺人的频繁使用货币,使一些手艺人发展成了商人,这里的商人指不搞生产,只进行交换的人,商人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对货币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认识。
 
商人可以不使用奴隶来搞生产也能活得好好的,靠的就是货币,进一点货,出一点货,手里的钱就会增加,有了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式的生产工具和方法不断被发明出来,产品越来越多,交易活动也就越来越丰富,以物易物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显得不方便了,货币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了。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思想也在进步,思想一有点进步,就会以各种方式拷问当前的制度,这一思一拷,奴隶们就会闹起来。
 
虽然多数都闹不大,但奴隶主的管理成本越来越高,奴隶主们强烈要求有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出现。
 
  
受到商人模式的启发以及对货币作用的更进一步认识,个别思想超前的奴隶主尝试让人在自家地里耕种,收获的时候分一点给种地的人,大部分归自己。
 
这样,土地的主人和种这地的人都高兴,关键是种地的人是高高兴兴的干活,不再麻烦土地的主人。
 
这个变化的关键在于,参与的双方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平等,他们之间成了一种商业关系。
 
一方用劳动换得一些实物或货币,同时还比较自由,这在当时就是很好的了,另一方依然不劳而活,并且还省了原来管理奴隶的麻烦。
 
这种也被称作雇用的生产关系,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奴隶和奴隶主双方的好评,什么是生产关系?请参看中国课本上的定义,前面已经提到了生产力,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后面还会谈到,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通俗的说,比如一家工厂,生产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原材料、机器是谁的。
 
第二,谁当领导。
 
第三,销售额怎么分。
 
人们自然觉得第二条起决定作用,是的,人们自然就会这样去思维。
 
真正的基础是两点,实力和有限的资源。
 
过去,实力是以打得赢是大哥来决定,后来有了法律,保护财产始终是法律的重要任务之一。
 
财产的多少,即经济能力的大小就决定了实力的大小,注意,这是在法律有效的前提下才看经济实力。
 
著名的皮尔先生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当年,一个叫皮尔的英国人,带了机器和很多工人去到尚未开发的澳大利亚斯旺河所在的殖民地,本想大赚一笔,结果刚到那里,工人就全跑了,连个替他铺床打水的都没有了,马克思幽默地说:“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
 
关键在于澳大利亚有无限的资源,却没有英国的法律。
 
在斯旺河边,经济实力不起作用,体力比经济实力更重要。
 
那里的资源是无限的,无主土地多得超出自己的耕种能力,人与人之间没有抢占土地的想法。
 
这里存在一个类似孔子所说的里仁现象,“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大概意思是说君子如果失去了仁德,到哪里都没得好名声,君子时时刻刻都不会背离仁德,包括吃饭的时候,包括紧急情况时候,包括到处流浪的时候都要按仁去办事。
 
皮尔先生没有考虑到里仁现象,一些人在家乡表现得好好的,一出远门就崩溃,啥坏事都干。
 
估计这批人就没打算回去,那里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和经济体系,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如果他们有打电子游戏的要求,他们就会继续和皮尔先生合作,因为打电子游戏背后需要有一整套法律和经济规则来支撑。
 
 
 奴隶主们发现,用货币作为交换条件时,可以完成以前奴隶所能完成的所有工作,同时还降低了管理成本。
 
比起以前,奴隶主给奴隶包吃包住,还得养一批打手,奴隶还到处跑,然后奴隶主这方满世界找奴隶,这下全省了,回想起以前的管理方式,那是弱爆了。
 
但是奴隶主是人嘛,很多人都是贪得无厌的嘛,又想占有钱,又想占有奴隶,奴隶主们疯狂的挽留奴隶,但还是不能阻挡历史的脚步,因为历史要进入封建社会。
 
剥削者必须换一种剥削方式了,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历史的进步。
 
相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是有进步的,比如说,能更大规模的进行各种产品的生产,这样就能创造出更多的传统产品以及过去没有的产品。
 
在不劳而活的奴隶主中也有知识分子,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各种学术活动,这也是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一个重要因素。
 
据说埃及金字塔就是奴隶社会的工程,其规模相当大,工艺相当精湛,没有高明的工程师是不能实现的,这些工程师主要是从奴隶主阶层产生。
 
  
从思想领域来说,奴隶社会时期是人类哲学思想的起源时期,是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里程碑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全世界主要民族基本都还处在具有奴隶社会特征的时期,但世界文明的重心较之前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以及犹太文明,甚至还有古印度文明,以及其他不同文明共同培育出了杰出的古希腊文明。
 
这一事件是极其重大的,因为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化的命根子,虽然欧洲在文艺复兴前后对古希腊文明的认识有很大差别,但欧洲文化怎么都离不开古希腊文明,而欧洲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极,所以古希腊文明不管怎么都极其重要。
 
与此同时,中国正处在春秋时期,就在那时的一两百年的时间里,世界东西方两个重要的文化引擎民族神奇般的几乎同时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中国的老子、孔子等,这里的思想家,指的是他们的思想成为了一套能够上升到哲学范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体系。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最终变成了人民的思想,人民自觉间、不自觉间就在展示其思想。
 
思想家不一定是专门研究哲学这门学科的,但他们是哲学家中的哲学家。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奠定了后期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和方向,直到现在,我们也必须遵循,后面我们不得不专门再讨论这些话题。
 
  
在没有外来干预的情况下,奴隶社会时期会持续很长时间,而这段时间,特别是奴隶社会早期的情况我们却知道得很少。
 
所以,奴隶社会的定义和年代的界定是不容易给出的,其历史时期常常难以明确划分。
 
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生产关系、不同的阶层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只要认识到这点就好,不必对某个历史名词像数学名词一样作严格要求。
 
对于某个时期处于什么社会制度,似乎更应该看这个时期的政府的态度,如果这个社会有政府的话。
 
政府的态度不是很多人认为想怎么就怎么的,政府作为当时强势阶级的代表,其基本任务总是维持稳定,也就是要维持本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稳定性,同时也要维持自身在本阶级中领导的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必须要有当时的社会文化来支撑,一般来说,映时的社会文化状态,当时的社会文化就基本决定了当时的社会制度。
 
但是,其界定过程依然是繁琐的,可以大致把奴隶社会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从法律上确认奴隶主对奴隶的产权,可能主要还是因为文字不太成熟,法律思想不到位所致。
 
第二阶段,文字相对成熟,奴隶闹得也更厉害了,这种闹主要是以小的冲突为代表,而不是大规模战争的方式。
 
在解决这些小打小闹问题的过程中,法律思想就自然而然的萌芽了。
 
奴隶主们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制定新的规则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只要制定这些规则的奴隶主们看得懂就行了,奴隶们看不看得懂就不管了,这些规则已经可以认为就是法律了。
 
关于为什么要公布法律而不是口头通知,我们后面再讨论。
 
有了制约奴隶的法律,这时就可以认为是真正意义上出现了奴隶制。
 
奴隶社会第一阶段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公有制越来越退化,私有制越来越强势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并存的时期,这里的封建制,主要强调的是围绕土地的雇用式的生产关系。
 
这一时期有明确的法律条款保障奴隶主对奴隶的产权,一般认为,从考古分析和文献来看,古埃及的奴隶制是可以确定的,只是出土的证据是零散的,特别是法律条款还有待补齐。
 
古巴比伦则是从法律上明确进入了奴隶社会,那块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对此给予了充分的保障。
 
古印度的情况不清楚,印度河流域出土了大量的文字,大家都认为是文字,却无人能读解。
 
有历史学家分析其应该处在奴隶社会时期,从考古分析看,其城市的贫富分化相当明显,不知道贫富分化严重是否能表示其处于奴隶社会时期。
 
  
在中国,奴隶社会问题是个大问题,个人认为,中国应该主要是奴隶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肯定是存在奴隶现象的,但按照一些关于奴隶社会的定义或者描述来看,那时候中国的奴隶社会特征不明显。
 
当然,并不是奴隶社会才有奴隶,奴隶现象一直是在人类社会各时期中多多少少存在的,有人提出那时有酷刑、人殉等现象,但酷刑、人殉现象不是奴隶制特有的,不能以此为依据。
 
中国在文化上并不允许奴隶社会存在,中国文化是天下文化,从神话传说起就强调每个人都要以有益于百姓、有利于天下为己任,这实际上是尊重每一个人,以及人人平等的原始想法。
 
在中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古已有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中国早就有案例,并且还强调,包括人在内的一切都是国家的财产,人人都应该自觉为国家出力,这里的国家可以直接理解为天下。
 
注意,这里强调的是自觉的为天下服务,这种文化是极其先进和崇高的,这一点,西方文化早早就败下阵来,如果不信,去看看西方的神话传说里讲了些什么。
 
中国社会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虽然也会出现奴隶现象,但不容易上升到政 治制度层面,对于人群,君王们也知道,必须要站在人民、百姓、天下人一边才是正道,这一点,中国的君王们比欧洲的君王们的认识要深入得多。
 
那时,中国文化对人是分等级的,存在高低贵贱的概念,但不绝对,人们是可以在各级之间游走的。
 
那时的中国也存在类似奴隶这样的人群,他们是以战俘、犯了错的人为主,还有些人是穷得把自己给卖了。
 
奴隶们主要存在于大户人家,相当于是佣人,他们依然在法律上享有状告任何人的权力,衙门的鼓是放在衙门外的,对任何人开放。
 
那时,佣人只占人口的少数,自由民还是最多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的奴隶,他们有学习的权利,可以高高兴兴的上街,同样是高高兴兴的回到主人家,他们甚至可以回老家探亲,把赚得的钱奉给老母,他们依然在关心并且可以谈论政 治,他们心中依然装着天下,他们有辉煌腾达的机会,这不是一个正宗奴隶制社会应该出现的。
 
  
另外,中国很早就有井田制,大概描述为一大片农田,中间一块是公田,周围是私田,人们要先种公田,然后才种私田。
 
这种思想显然是原始社会公有制在私有概念发展后的一种退化,后来越整越乱,各路诸侯和强人明里暗里把公田也占为私田。
 
但种地的人还是习惯在不是自家的地里干活,有了这种思想,封建社会的雇用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就顺理成章了,可以不需要奴隶社会第二阶段就可以比较快的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了。
 
当这种雇用关系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进入到了封建社会。
 
如果非要界定奴隶制结束,同时进入封建制的时间,对于中国,可以以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为界,此后鲁国不再分公田和私田,实际都成了私田,是田就按其产量的十取一上税。
 
后来,春秋时期的其他各国也跟着学,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不学不行,这样相当于政府认可了土地的私有制。
 
国家的税收得到了增加,不过,往往最先搞的结果并不好,鲁国并没有强大多少,却让偏远的秦国学会了这招,天下归了秦。
 
奴隶社会为什么会跨入封建社会?这与人对自由的渴望有关,关于自由,我们后面再讨论。
 
围绕土地的雇用型生产关系的盛行并不能把奴隶社会平稳的送入封建社会,因为奴隶主不答应,奴隶们必须要进行大大小小的无数次的武装斗争,奴隶主们才最终下决心真正认可这个新兴的社会形态。
 
后来,奴隶主们终于被迫想通了,以前是占有别人,现在是雇用别人,其实雇用中也有占有的成分。
 
随着奴隶的反抗越来越多,同时生产能力也在进一步发展,干同样的活,用不了那么多奴隶了,反正奴隶主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下降,再看看商人们,以及别的先行一步的奴隶主们,一种强大的社会文化必然将奴隶社会带进封建社会。
 
  
什么是封建社会呢,其起止时间是怎么定的,这个仍然是有争论的,不仅仅是关于封建社会才有争论,这些争论可以永远不停下来。
 
国内和国外各自的历史时期划分都有争论,这似乎很符合历史学的特点,课本上的历史学都是各国统治阶级推荐的历史学,不同的历史学并不妨碍历史只有一个的结论,当然,量子力学家不一定同意这种说法,后面我们再谈谈他们的事。
 
让这些与历史有关的争论继续吧,在争论中会有新的理论和观点出来,争论是好事。






添加表情
全部评论
全部0条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