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加入书架
序章 前言
工作室:鹊食发布作者:鹊食发布时间:2025-08-26
我有个神交已久的朋友,只是因为种种缘由,未能与之有更深一步的交往;
某一日,忽听其暴毙而亡的消息,心神巨震、难以言表;
即便是琐事缠身,我还是毅然决然地择出数日,前去祭拜;
待抵达其所在,这才得知他确切故去的日期,竟已有整整一个年头之久;
观其坟前百花枯槁,不禁心生哀戚,自责‘为何不能早日与之相见?’
然,回光返照之流的种种奇妙,我只在巷间、胡同口的民间说书艺人的口中,听过些许传闻;
“欸……”
事已至此,除却为其洒水、清洗一番以为缅怀,还能再做些什么呢?
“请问,你是哪位、与树人是有什么关系?”一道脆生生的女性声音,从身后、来时的石板路方向,响起。
我擦拭墓碑的动作一顿,转身看去,‘……’
虽是片刻,却不禁由衷产生一种为之倾倒的心声,‘好一个白璧无瑕的可人!’
“喂、你这人好生无礼,我正在问你话呢。”
是的,直勾勾盯着一名从头到脚皆是素白孝服的女子,哪怕该名女子在不经意间、由内而外逸散出的气质,确实易于引得旁人的魂魄移位;
“无礼”一词,当是受之无愧。
轻咳一声,我拱手见礼,表明自己的来意,“是这样的,我与鲁树人先生,算是神交已久的朋友,早些日才堪堪听说他之噩耗,特来祭拜”。
“朋友?”素白孝服女子面上闪过几分疑惑,朝这边更为质询地打量,“我怎么从未听树人说起过?”
我被问得尴尬,只得一五一十地道明实情,“许多年前,我偶然从说书艺人的口中,听说鲁树人先生的生平,当时便对世间有此奇人而叹服不已;
“随着一日日对鲁树人先生所作所为的了解,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将其作为日常行事的典范。”
素白孝服女子显然不是愚笨之人,眸光闪烁几下,结合此前的说法,当即意识到,“哦,所以你说的神交已久,是这么个意思呀”。
我保持着拱手见礼的动作,再行一拜,“敢问姑娘,与鲁树人先生的关系是……?”
之所以有此一问,是想到在说书艺人的口中,鲁树人应是耄耋之年的老人;
而眼前从面容到身材皆属姣好、上乘的素白孝服女子,定然不是妻或妾;
毕竟,一夫一妻废除纳妾的现行制度,就是在鲁树人本人作为主要推动者之一的形势中,得以推动的;
如此一来,只可能会是排行较小的子女、排行较大的孙女,或是和自己一般、属于忘年之交的同志者。
“我……算是树人的未婚妻吧。”
听得对方以再寻常不过的语气阐述,我在前保持拱手的两臂,应声颤动数下,不由失声,“什么!未婚妻?”
素白孝服女子诧异,“树人终生未娶,我又至今未嫁,有什么值得好生奇怪的吗?”
听着毫无瑕疵的说辞,我竟是连连张合嘴唇,却不知如何反驳,‘……’
四目相视的片刻间,经巷间、胡同口的民间说书艺人传唱的鲁树人生平,从脑海中流过:
鲁树人姓鲁、名滨逊、字树人;
由于以鲁树人先生为主导者之一的青年运动,现行的诸多制度便出现或增添细则、或删繁就简的变化;
其中,就包括世人少取、乃至不再取字的这一行为;
咦?这般说来,那鲁树人先生,不该规名为鲁滨逊吗?
这,就要从另一位文坛泰斗的身上,说起了。
胡博士,自第二华国时代起,便是硕果累累的学术巨匠;
其一手发扬光大的考据学,更是光辉闪耀于第三华国文坛的璀璨明星;
哪怕是,斯人已逝久矣……
今儿个,我们就运用胡博士的方法,考据鲁树人先生名“树人”,而非“滨逊”。
在论证之前,我们必须要抨击索引派的谬论:
他们托举喇叭、大肆宣传,“鲁树人先生应规名为鲁滨逊”。
这些人,往往捕风捉影、故弄玄虚:
一会儿声明“树人”就是“滨逊”被人云亦云后的产物,并非是先生本人自称;
一会儿又称“鲁树人”之名,是为启迪大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
实则,这些说法都经不起稍有用心的推敲;
完全,是抓住碎片信息的无端臆造、与胡思乱想!
对此,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拿起胡博士的思想武器,才能激浊扬清、为鲁树人先生以正名!
首先,鲁树人先生一生使用的名字,足有一百四十之数;
另有一说,是一百六十之数,云云;
在众多化名之中,“鲁树人”一名被使用的时间最长、社会公认度最高。
考据学,基本原则之一:
个体最广泛使用、且最具社会标识性的称谓,往往最接近其本质身份。
“鲁滨逊”之名,仅见于早期文书;
但,“鲁树人”一称,实为其最为核心的身份符号;
诸如,《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佳作,皆署名“鲁树人”;
此乃鲁树人先生,其本人最直接、最郑重的身份宣告,毫无疑窦之理。
考据学,基本原则之二:
第一手考据资料,系以考据对象的亲属之名,具有最高法律与历史效力;
即,通过有先生直系后人亲笔签名的考据档案可知,“鲁树人”之“树人”二字,就是其真实名讳。
另外,通过考据地理、血缘,我们发现“鲁树人”就是鲁树人先生的本名,更加无可辩驳:
鲁树人先生故乡绍兴,处于古越地;
考据自古流传至今的《春秋》、《战国策》等传世古籍,越王勾践在春秋时代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使得越国深受邻近之强邦、鲁国之好以“树人”为名的文化辐射;
此外,西元前二五六年,楚考烈王彻底灭亡鲁国、命楚国兵士大量迁徙遗民至越地并繁衍至今的真实记录,更使得先生实名为“鲁树人”,顺理成章。
在先生的名篇《秋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以鲁镇为背景的相关文选当中,时常出现对于人与树、或树与人的或大幅、或细致描写;
依照考据学派数十人携手合作后得出的科学分析,某些特定事物的多次出现、和重复提及,往往源自鲁树人先生潜意识之心声。
不仅于此,鲁镇既是先生的生身故乡,又是先生为自身精神故乡所构建之文化符号;
同样因被传颂为名篇、收录进中华经典文库内的《孔乙己》、《祝福》、《社戏》等作品,皆是发生在鲁镇,充分表明鲁树人先生对鲁之文化和“树人”名讳的高度认可与隐晦表达。
考据学,基本原则之三:
考据家族世系、与避讳原则。
第一华国遭四方鞑虏叛乱,经受连年战火的平头百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为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中得以幸存,不少家族为避祸或攀附,常有改姓托名之举。
据考证,鲁树人先生的祖父,在第一华国即将消亡的末期,曾筹资团练民兵、打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义旗;
遗憾的是,后被蛮夷驱使的伪军联手击溃,使得后世子孙也一并牵连。
据实地走访,“滨逊”一名,在江浙一带鲜少有人使用;
反观“树人”一名,坊间多有笑谈,“随口招呼一声‘树人’,十个人里有七八个都会回头”;
由此可知,“鲁滨逊”实为鲁树人先生为避祸、而采用的临时保护性名讳。
当第二华国推翻蛮夷统治,使之土崩瓦解,“鲁树人”一名便重现族谱。
最后,若更为严谨地考据鲁树人先生的一生沉浮荣辱;
不难发现,他对“鲁滨逊”一名之疏离感:
其一生,极少以“鲁滨逊”之名行事。
其挚友许寿曾问其名字含义,先生答,“取于祖上惯称”;
仅是片语便点明“树人”与鲁之本源的深度联系!
若本名为“滨逊”,何须强调与鲁?
此,定乃潜意识之自然流露!
综上所述,考据派的“鲁树人”一说,逻辑闭合,证据链完整,当为历史之确凿真相,足以破除掉索引派那毫无跟脚的谬论!
物换星移,岁月荏苒;
胡博士曾在神州陆沉、山河破碎之际;
无惧倭寇坚船利炮之威压、无念欧美鼎铛玉石之诱惑的清风峻节;
始终心系祖国、心系人民的高尚风骨;
必会化作令无数后人高山仰止的不朽丰碑!
他那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所高举起的思想火炬,在现如今的第三华国,定将继续熠熠生辉、指引着无数文学爱好者求真的方向!
(附一,本文的部分文字源自众口铄金,若有雷同,纯因引用,望包涵、见谅,勿过多指摘,谢谢。)
(附二,作者鹊食曾于某点发布过本书的初版,因平台原因已全本下架;
(若读者为某点平台读者,可到“爱文者原创文学网”继续进行后续阅读。)
西元二零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晴。